在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别树一帜的“广州模式”,如何大步迈向权利保障时代?月初刚刚出台的《中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可从《广州公共图书馆条例》借鉴什么?昨天,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序幕的“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一一给出答案。
本次年会于12月16~17日在广州召开。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慎海雄,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等出席。
市长发言
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图书馆
陈建华在会上强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图书馆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它是城市的“文化客厅”、读者的“公共课堂”,是一所没有围墙、没有门槛、没有学制限制的“编外大学”。”
图书馆不是“数字时代”摆设
“我始终认为,就一座城市而言,图书馆体现的不只是城市的文化符号,更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力量和精神特质。一座城市可以没有酒吧歌厅,但绝对不能没有公共图书馆。没有酒吧歌厅的城市,少的只是灯红酒绿。但没有图书馆,这座城市缺少的就是精神粮仓,人类灵魂就找不到栖息之地,人民群众就会失去精神家园。”
陈建华说,广州一直高度重视发展图书馆事业,始终致力于建设与城市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图书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围绕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发展目标,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开拓创新,图书馆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
在发言中,陈建华多次提到,“目前很多领导、城市管理者有疑问:数字时代人们是不是不到图书馆来了?图书馆是否将成为摆设?”
他认为,广图新馆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广图新馆开放短短两年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一是单馆面积10万平方米,二是日均读者2万人次。“英国伯明翰市6月刚刚落成了欧洲最大的图书馆,3.5万平方米,伯明翰市长来访我带他去广图,他很吃惊,很震撼,欧洲第一的图书馆到广州只能排第三。增城的图书馆就达到3.8万平方米。”
图书馆长就是城市的“面子”
陈建华认为,图书馆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城市的“面子”,他开玩笑地跟来自各城市的图书馆馆长们说,“馆长们回去后告诉你们城市的管理者:‘我就是你们的面子’。”
广州举措
超3万平方米科技图书馆选址天河
在发言中,陈建华透露了广州下一步的文化动作,其中不少是第一次披露。
科技图书馆还要等一年多
陈建华说,广州的图书馆事业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广州经济总量过去27年排全国第三,但图书馆建设方面可能都进入不了前十,所以以广图新馆为标志,以后每年都会有一批新图书馆建成。
陈建华透露,市政府常务会已经正式决定将新建一座广州科技图书馆,地点定在太古汇西北角已经建成的一栋5层楼,“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正在设计和装修,大约要一年多。”
陈建华特别向参会者介绍,“太古汇是广州最贵的地方,广州的商业中心,华南地区最高档的地方,太古汇里面商铺出租价格已经很高。”而广州要在这样的地方做图书馆,“做商业不如做文化”。
据了解,广州将按照最先进的理念做好科技图书馆的设计,其中将有两百万册科技图书。该图书馆的运营和管理方法上,也将有所突破,“科技图书馆将类似科技人员的研发中心,你需要什么科研信息我从全世界给你收集来,办一个崭新的图书馆。”
明年1.5亿元买书500万册
陈建华还透露,市政府已经决定,明年安排资金购买500万册图书,耗资大概1.5个亿。“其中大概100万本给广图,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放入将新建的科技图书馆。”
千万元投入研究古籍脱酸保护
陈建华也特别重视古籍保护工作,“我们50年代出生的人,经过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恐怕很多古籍善本都毁于我们这代人,因此有愧疚心理”,他与复旦大学校长、中山大学校长等专家正共同努力保护、修复、复活古籍, “古籍保护纸张脱酸是关键,但进口一台脱酸设备要2000万欧元,而且效果也不够好,目前中大和复旦承担课题,国图和广州图书馆参与,广州出资1000万元,专门研究书籍脱酸。”
此外,今年广州还计划进行广州市博物馆条例的启动工作,让广州成为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
5点倡议
探索推广图书馆
24小时自助开放服务方式
针对广州图书馆事业的总体发展,陈建华提出了五点倡议: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全民阅读的书香社会。只要各级地方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将公共图书馆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架构,统筹调动各方力量支持和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大力倡导全民阅读,营造书香四溢的学习氛围,就一定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凝聚起强大正能量,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进步。
第二,积极推进顶层立法,加快实现图书馆事业依法发展。我国至今没有出台国家公共图书馆法。目前,只有若干省市颁布了地方性图书馆法规规章,适用范围很小,标准也不统一,不利于全国各地图书馆的协调和合作,也不利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充分和平等享有文化权利。为此,建议加快推进图书馆立法工作,从国家层面上明确图书馆事业发展目标、任务、要求、路径和措施,切实提高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服务权利,促进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深化业界的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馆际协同效应。建议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牵头,积极借鉴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数字图书馆和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做法经验,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组建图书馆联盟,整合共享利用馆际的各类资源,打造网上网下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效应,促进馆际和国际交流合作,努力为全国乃至全球读者营造一个文化教育资源极大丰富、获取快捷、使用便利的图书馆环境。
第四,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推动图书馆事业转型发展。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要未雨绸缪,提早谋划,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数字图书服务网络。同时,探索推广图书馆24小时自助开放服务方式,逐步扩大自助借阅区间。创新多元化服务方式,面向不同专业、跨学科人群开设“学术创客”空间,为读者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有条件的中心馆、专业馆,要设立古籍保护和研究基地,积极开展古籍文献、珍本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的采集、保存、保护等工作,努力发挥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职能。
第五,着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办馆,不断拓宽图书馆事业发展渠道。建议尽快在国家层面上推动社会参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相关立法,明确参与条件、方式和相关支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国内外热心人士以捐赠资金、文献、设施、设备等各种形式,有序参与图书馆建设和兴办公益性图书馆。同时,发起设立公共图书馆发展保障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