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花雀,中文学名:黄胸鹀。繁殖于内蒙古东部,东北和河北北部,迁徙期间经由东北至云南西部,在海南岛、台湾等地越冬。体长约15厘米。体形似麻雀而稍长,雄鸟头顶、背为栗色,两翅各有一白斑,腹面黄色。胸前有一栗色带,雌鸟头和背暗褐色有暗纹,腹部淡黄色。 栖居于草原或森林草原,主食植物种子和昆虫,迁徙途中成大群啄食稻子、麦子、谷子、高梁等作物种子,故对农业有一定危害。5—7月繁殖,营巢在草丛间,巢呈碗状,由草根、草叶、马尾等构成。产4枚卵,卵呈绿灰色,布以更灰色和褐色斑纹。
禾花雀是一种随节令南北迁徙的候鸟,夜晚喜宿在江边的芒草丛中。它的形与麻雀相似,不同之处是禾花雀的脚比麻雀的脚略长。每年晚稻扬花抽浆之时,金秋十月,和风送爽,三江汇流,水草丰茂,稻田纵横的三水,吸引大量从西伯利亚飞来的来花雀,它们吮吸稻浆,栖息草丛,它们是从远方飞来三水繁殖后代的,其落脚栖身之所,稻农颗粒失收甚大,故恨之,驱之,捕之。 因此三水农民历来就有“捕鸟护稻”的习俗,既保护稻谷,又为餐桌上增添可口的美食。落日时分,捕捉禾花雀的行家们来到预先选定的地点(一般是江边一片芦苇或在稻田中央专门开辟的芒草丛),左右两边各竖一根竹杆,竹杆上挂着特制的网,网一般用尼龙丝绳织结而成,倾斜约45度角。网 眼尺寸与禾花雀头部一般大小,网的长短要视捕捉范围而定。网布完毕,三人分工合作,一人守候在网前,二人从芦苇丛另一端,各抓住麻绳一头,将麻绳上下晃动,把禾花雀一步一 步驱赶到网前。这时,守候在网前的人,抓准时机燃放一串鞭炮。禾花雀听到突然而来的巨响,纷纷起飞而撞入网眼,头被卡住。猎人拔杆收网,满载而归。据当地人说,一网最多可 以捕捉到四、五千只,收网时两个人都抬不起来。可想而知,多少粮食才能喂饱这些鸟儿,又须多少老农以白干、失收为代价维护生态乎。
珠江三角洲不少地方都产禾花雀,而以三水市的禾花雀最多、最好、最著名。禾花雀肉嫩、骨脆、味鲜,营养价值高. 无论蒸煮或铁板烧制,都一样甘香脆口,回味无穷。每年禾花雀上市的时候,许多华侨、港澳同胞慕名前来,举行禾花雀宴。三水人因势利导,于1984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13日至11月5日定为“禾花雀节”。
禾花雀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天上人参”,历来为食家所喜爱。除制成食物,又利用禾花雀酿制成“禾花雀酒”,这酒一出现,就身价十陪,佳肴美酒,更增乐趣。
以雀为“媒”,引来海内外无数游客。“夜观捕雀特色游”倍受欢迎。傍晚驻足田梗,极目远眺那芒草上空,一群群禾花雀盘旋,一回儿飞回草丛中。天黑,晓风阵阵,突然芒草里响起几声鞭炮,亮起数十点手电火花,人话笑声鼎沸,禾花雀惊慌乱飞,窜进雀农的罗网里,又是一次大丰收。品尝美食外,还可游览三水旖旎迷人的风光,著名景区有:森林公园、世界第一大卧佛、千佛山、大南山等,处处游客如云,笑话欢声。禾花雀节迎来了八方宾客,节日期间举行“对外贸易洽谈会”,同来自港澳、新加坡、韩国及欧洲的客商商洽生意,借以推动了三水经济的发展。
上周,友人来电,早稻花开,有禾花雀来三水觅食,危害农作物,当地稻农捕获者众。邀余同往一品佳肴。
有种说法,说一只小小的禾花雀营养顶得上一只老母鸡!所以它的价钱也真的就顶上一只老母鸡了,通常一只半个拳头大的禾花雀都要卖到十几元,酒店的价格约45元/只左右!
禾花雀几种吃法,一般就是:1:豉油皇焗,2:荷叶蒸,3:饭蒸,4:椒盐,5.:药材火锅,6:姜葱瓦罉焗